人民日报:智能时代 中国教育探索前行-尊龙凯时人生就得博
2019-05-19
5月16日到18日,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京举行。大会形成《北京共识》,指出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,描绘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蓝图,提出了“人工智能 教育”全球合作发展框架。
三天来,多国与会代表通过主旨发言、圆桌论坛、实地观摩等方式,围绕“让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,让两者共同赋能未来”的意义以及构建以人为本、人机协同、统筹发展、合乎伦理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体系展开讨论。
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
当前,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、加速发展,呈现出深度学习、跨界融合、人机协同、群智开放、自主操控等特征,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与会专家普遍认为,教育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领域,人工智能的发展、智能时代的开启,既给教育的内容、模式、方法、体系、评估等带来了整体性影响,也给重塑教育形态、强化教育本质带来了新的机遇。
“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。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道,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广泛应用,将彻底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,将实现信息共享、数据融通、业务协同、智能服务,推动教育整体运作流程改变,使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,进而构建出一种新的灵活、开放、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。
“目前,全世界还有2亿多儿童难以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,我们要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变革性作用。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·贾尼尼说,“各国和国际组织在人工智能政策层面开展对话,对于人工智能和包容性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”
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认为,人工智能正推动教育不断构建教与学互动的新空间。一方面是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交互产生新空间,众多语音图像识别、可穿戴设备、虚拟现实成像等人工智能科技将渗透到课堂,使现行的教学媒介、师生评价反馈、深度学习等发生改变;另一方面是学生利用辅助学习智能机器交互可产生新空间。
理性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共生
18日,实地观摩环节,记者走进北京十一学校,几名学生正在进行图像识别助力马格努斯滑翔机的动力学研究。利用摄像机和图像追踪技术、跟踪处理软件,建立物理模型,对滑翔机的动力学机制做出解释。“人工智能领域的图像追踪技术是研究的重要手段。”一名同学说。
在北京,人工智能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场景当中。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,学校将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校园后,各学科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。高二年级组语文教师石磊尝试在古文赏析《归去来兮辞》中使用“畅言智慧课堂”软件,与学生开展互动讨论,“师生间不仅可以互动讨论,老师还能通过教学设备平台,看到每一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时反馈,能够随时调整教学策略,提升课堂学习效率。”
北京市海淀区未来学校研究中心,人工智能实验室内,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开展大量宏观和微观实验,包括学校真实实验室里的物理、化学实验等,均可在网上一步步操作完成,整个实验过程立体生动。
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。目前,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.6%,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.4%,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孩子,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,超过60%的教师和近50%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,推动逐步实现“校校用平台、班班用资源、人人用空间”。
让人工智能与教育共同赋能未来
智能教育将会发展成什么形态、需要具备什么技术条件、应当如何组织运作?
据介绍,2020年底前教育部将启动建设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,优先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,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,引领智能时代教育变革。到2020年计划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、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,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和专门高级人才。
“北京市将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及实践活动,实施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工程,全面储备未来人才。”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、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。
谈及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相互赋能发展,与会代表普遍认为,科技伦理不能忽视。
“ai并非要取代人,而是应当与人结合,共同为教育赋能。”好未来集团创始人张邦鑫认为,教育永远离不开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传递。
“在适应变革的同时,必须要尊重教育的本质,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,更加关注个性化、多样化和适应性的学习,更加关注人机协作的高效教学,更加关注核心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,更加关注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。”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宁谈道。
“本次会议的研讨形成了很多重要共识,也提出了更多问题。会议虽然结束,但‘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’这个大文章才刚刚开篇。”教育部副部长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。